癌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的关系
李哲所长的论文《癌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的关系》收录在《中华医学新论》1995年卷第2册
癌症的发生、发展,除与机体素质,生活环境,饮食劳伤有关外,情志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病因,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仅就癌症与情志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一、情志因素是致发癌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活动,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简称七情,是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情的严重失调,是致发癌症的重要内因之一。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素问·疏五过论》最早提到的“脱营”和“失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精神压抑。文中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这两种病都与现在的恶性肿瘤相似。清代医学家张璐解释说:“夫脱营者,精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所以动辄烦冤喘促……初如痰核,久则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乃百死一生之症。”《景岳全书》也说:“噎膈一症,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隋《诸病源候论》指出:“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宜流使噎(食管癌)”。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力主五积六聚当从郁断,并认为“始因气动而因有所成者,谓积聚、症瘕、瘤气、瘿起、结核……”(《儒门亲事》卷十)。《素问·血气形志篇》对噎膈反胃(包括食管癌、贲门癌、胃癌)一症认为,此乃“暴忧之病也”。后世许多医家名著,对这些证候,也力主多由精神刺激而形成。这是祖国医学十分强调的精神因素与癌症生成的关系。近几年来,我通过对856例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856例中,有685例病人在精神上受过刺激、压抑,或爱生闷气,或性格暴躁,或过分恼怒、忧伤,约占调查总数的80%。这些病人均属“喜怒不节则伤藏,伤藏则病起于阴也”(《灵枢,百病始生》)。阴症则寒,这也是癌症患者寒型和偏寒型证候居多的原因之一。
祖国医学关于情志因素对癌症影响的论述,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研究。美国癌症研究所经研究发现,许多疾病都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抑郁精神状态,被称为“癌症性格”。“癌症易在受到挫折而无法摆脱困境,情绪沮丧的人中发生。表面上逆来顺受毫无怒言,内心却怒气冲天,痛苦不堪的情绪,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影响机体抵抗癌症的能力。”联合国卫生组织在查明癌症性格的基础上,为解除精神因素对癌症的影响,特提出三点建议:①对不幸发生的事持正确态度,不要过于忧伤。②及早察觉过度紧张和压力的迹象,自觉改变生活方式,加以解除。③如果你性格内向、深沉,要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心,不要孤立自己。美国一位医生通过对122例癌症患者研究后也认为,“情绪可能是癌症的活化剂”。日本一位学者也指出,消极的生活方式,可使癌症发病率增加2至3倍。按西医而论:“肿瘤是机体组织细胞在某种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由于外界致癌因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的作用,而发生一系列质的改变,形成的一种异常增生”所致。而肿瘤形成的主要内因之一,就是精神因素。因“大脑皮层是人精神活动的主要器官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又对人体各器官的病理过程起着重要影响。若是长期的过度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失调,甚至造成人体机能活动失去平衡,而可能表现在某一局部器官发生异常的组织增生(肿瘤)”。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精神因素对肿瘤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情志活动虽然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发生某种改变而致发癌症,但由于人体脏腑组织,特别是五脏所藏之“神”对“情”的主宰和控制,对外来刺激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引发癌症。其致癌与否,主要取决于体质的强弱,气血的滞畅,心神的壮怯,以及情志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就一般而言,体质强壮,气血流畅,心神壮勇者,多不会致发癌症;而体质虚弱,气血壅滞,心神怯懦者,较易成为致发癌症的主因;但又必须看到,即使体强神壮、气血冲和,然而突然的过度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仍可导致癌症。这就是情志因素致发癌症的原因所在。
二、情志因素致发癌症的特点
古今中外研究证明,致发癌症的因素很多,作用各异,但总有“七情”内伤、“六淫”侵入之内因与外因之说。“七情”内伤、不同于“六淫”。谓之风、寒、暑、湿、燥、火(热)的六淫侵入人体,主要是从皮肤及口鼻而入;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所以情志致发癌症的特点有三:
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起内因。宋代陈无择认为,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七情致病,不是由口鼻、皮毛而入,而是直接伤及内脏,病起内因。《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祖国医学的论述,明确指出了五脏藏精化神、神能生情的生理作用。由于情志产生于五脏,又作用于五脏,所以情志的异常变化,就必然对相应的脏器产生影响,使其发生生理变化。然而,各种情志的刺激,虽可影响五脏,但以影响心、肝、脾三脏为多见。《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才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说法。明代薛立斋在《外科枢要》中说:“筋瘤”之作,首在“怒动肝火”;肉瘤之生,始于“郁结伤脾”。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怒虽可伤肝,也可伤脾,因肝旺则乘脾;思虽可伤脾,也可伤心,因“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这就是心神受损,可涉及其他脏腑而互相影响的道理所在。
二是内伤体虚,外邪侵入。《素问·调经论》说:“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消则脉空虚,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素问·遗篇刺法论》亦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由于过度的喜怒情志变化,使经脉气血空虚,正气虚弱,给寒邪侵入人体创造了乘虚而入的条件,并与情志伤及的脏腑同时作用于机体,造成“气血逆乱,神不守舍,乃病矣。”所以《灵枢·九针论》说:“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刺节真邪论》也指出:“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即可分别发为“筋溜”、“肠溜”、“昔溜”、“骨疽”和“肉疽”等。由此可见,癌症始于内伤七情,正气受损,又引邪气侵入,在正不抗邪中发生。
三是内外合邪,病情恶化。中医学的病因学研究,大体可分为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对于癌症发生的原因,亦认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正气不足”源于“内因”,“邪气踞之”源于“外因”,二气相搏,机体受损,造成情志与病痛连锁反应,使病情恶化,集多种失调与紊乱同时作用于病体之上,使内伤的情志“雪上加霜”,使邪气更加泛滥,这就是内外合邪、衰竭之快的原因所在。从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由于情志变化的不同,反映在形体上、精神上、气血上的变化各异。“怒则气上”,血随气上逆;“喜则气缓”,营卫通利;“悲则气消”,上焦不通,肺气消损;“恐则气下”,肾气不升,反陷于下;“惊则气乱”,心无所主,气机紊乱;“思则气结”,心存神归,脾气留中不行。因而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阴阳失调,气滞、血瘀、食积、痰聚、毒蓄等病理变化,导致癌瘤形成。这就是情志因素致癌的最大特点。
三、情志因素对癌症治疗的影响
情志因素不仅是癌症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而且对癌症治疗也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治疗中要十分注意情志的变化。《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在外……所以小病必大,大病必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依我临床所见,癌症患者在治疗中,凡内无思想之忧,外无“人事”之患,精神愉快,情绪安定,豁达、乐观,密切配合治疗者,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有利于增强正气,促进病愈;而忧思郁怒,精神悲观,心情紧张,性急烦恼,情绪波动者,可伤及五脏,影响气机,削弱正气,不仅使病情加重,甚至加速死亡的,也屡见不鲜。
我有一患者,因性格暴躁,肝郁气滞,火灼肝经而患肝癌。找我医治时,已是卧床不起。经十几天的治疗,腹水消失,饮食增加,体力增强,生活可以自理。正在病情明显好转时,邻居找茬与其70岁老母发生争吵,他按捺不住,冲出门外,与邻居对吵起来。这一气使其病情急转直下,又卧床不起。没过几天,因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吐血而死。另一患者则与其完全相反。这是一个病情十分危重的回族肺癌患者,家属已为他备下了裹尸白布和水泥棺材盖板。来诊服药后,病情缓解,他诙谐地对家人说:“上帝嫌我瘦,不要我,我就回来了。”服药治疗期间,他情绪安稳,无忧无虑地听音乐,看电视,讲故事,自寻其乐。药效和良好的心境互为促进,使他病情迅速好转,癌瘤消失,恢复健康,愉快地上班工作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我医治的病人中很多。我主张对病人要“观其志意”、“顺其志”而施治,严其禁忌,以戒其欲。这正如《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否则“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这已成为我们治病的一条规矩。并明确地把“情志禁忌”写入《患者须知》中,让病人明白“治”与“养”的关系,保持情绪的安定乐观,不急不躁,密切配合治疗,等待疾病的逐步好转、痊愈,取得满意的疗效。反之,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若“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若是精神受到压抑,恐癌惧怕,一旦精神崩溃,对治疗十分不利。现代医学认为,癌症是人体免疫力下降和各种致癌因素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提高免疫力,是战胜癌症的根本途径。人体的免疫监护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与神经系统关系最为密切。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情绪忧郁,悲观失望,体内的免疫监护功能就会降低,使抗癌抗体和免疫淋巴细胞减少、战斗力下降,于是癌细胞就会乘机迅速生长,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反之,倘若病人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战胜癌魔的信心,加上合理的施治,人体抗癌抗体的含量就会大增,抗癌细胞的活力就会成倍增加,治疗效果也就会明显提高。
癌肿的自然消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精神因素对癌症演变的重要影响。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在自然消退的癌症患者中,大多数是性格开朗的人。美国一个女癌症患者,经过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癌仍在扩大。1978年她读了一本感觉图像的书,于是决定试一试。她每天3至4次在脑海里“放电影”:“我看到我的孙子们在玩耍。我看到好细胞在吃坏细胞。”1984年,她身上的癌肿全部消失了。不少病人采用这种意志疗法,也治愈了癌症。一些康复的癌症患者说,没有任何“自动缓解”,他们是经过一番奋斗才成功的。
七情与癌症演变密切关系说明,癌症病人既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精神治疗。在医疗实践中,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癌症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死亡的同义词。因此,不少医务人员和家属怕病人知道自已患了癌症,会增加思想负担,加速病情的发展,因而采取保密的办法。根据临床体会,我认为,这样做对那些意志脆弱的癌症患者是必要的,特别是对病情危重的癌症患者,更不宜告诉其全部真情,以免使其精神崩溃。然而,对那些意志坚强的癌症患者,让他们了解病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之在精神上很好地配合治疗,对预后是十分有利的。
癌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其家属承受的压力比病人还要大。为了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家属应首先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对患者要积极开导和鼓励,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早日痊愈。
人之癌症,是机体受损,阴阳失调,气血瘀滞,体虚邪入,蓄毒积聚所致发的局部强烈恶性病变的结果。其病因大体包括机体素质、精神因素、遗传影响、年龄关系、饮食劳伤、外邪侵入、生活环境、他病转变、医源性影响和生物诱因等。然而,人的情志变化在诸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一论述,足以说明人之情志对癌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都有很大的影响。它是人之生命的中流砥柱,不可忽视。
1994年2月于长春